Month: April 2024

抢抓绿查覓包養價格色发展新机遇_中国网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绿包養網色发展的好故事,正激荡起全国两会上的绿色和鸣。江西省宜春市委书记严允代表建议,加快包養網修订锂渣综合利用相关国家标准,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委员提出,强化绿色金融供给,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健全气候投融资、碳市场等机制模式…… 绿色低碳发展,是解决包養網 花園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从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火电,到3641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89.4%,再到去年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30.08万亿元,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6.4个百分点……过去一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美丽中国建设迈出新步伐。在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还需以高品质生态包養網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不断以发展的“含绿量”提升增长的“含金量”。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作为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绿色发展包養行情蕴藏着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能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外贸“新三样”就是绿色转型开辟的新赛道,2023年我国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增长29.9%。实践证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对立的。不断培育壮大绿色发展新动能,方能擦亮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汇聚更多智慧与共识,抢抓绿色发展新机遇,把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统筹一体推进,我们定能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图文故事丨习近平主席这样查甜心寶貝包養網关心推动中美青少年交流_中国网

爬长城、逛故宫、夜游鸟巢、在中国校园里与同龄人交朋友……连日来,24名来自美国华盛顿州林肯中学和斯特拉孔中学的孩子们马不停蹄,通过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深入感知中国。 2024年3月18日,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美国华盛顿州中学生代表团的成员与中国中学生一起体验水墨画扇面绘制。新华社记者 殷刚 摄 应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邀请,美国华盛顿州中学生代表团3月17日抵达北京,开始为期11天的访华之旅。结束北京的行程后,他们还将前往十堰、广州和深圳等地参访。 2023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旧金山举行的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发表演讲,宣布为扩大中美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交流,中方未来5年愿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此次美国华盛顿州中学生代表团访华,正是这一交流项目的一部分。 2023年11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美国旧金山出席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宴会。这是习近平发表重要演讲。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1993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曾到访塔科马市并参观林肯中学,从此,这所学校同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应邀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再次来到林肯中学。在这里,习近平主席观看了学生们的橄榄球训包養網心得练课,同师生们亲切交流,还在学校礼堂欣赏了中包養網心得美两国学生合唱的中英文歌曲。 2015年9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参观美国塔科马市林肯中学。这是习近平在学校体育馆,同上橄榄球训练课的学生们亲切交谈。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那一次,习近平主席邀请这所学校100名学生到中国做客。第二年10月,118名林肯中学的师生,便应邀到访了福州、成都和北京等地。在许多孩子看来,那是“改变人生的一次旅行”。 今年春节前夕,林肯中学师生向习近平主席、彭丽媛教授和全中国人民赠送新年贺卡。2月11日,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向师生们回赠新春贺卡,致以农历龙年新春祝福,并表示欢迎大家多到中国走走看看,包括参加“5年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项目,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年间的友谊添砖加瓦。于是,便有了这一次的参访活动。 习近平主席始终重视中美民间交流。还有这样一段佳话,也一直延续至今—— 1985年,时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率团到访美国艾奥瓦州马斯卡廷市,在那里结识了美国友人萨拉·兰蒂。多年来,习近平同兰蒂女士等马斯卡廷的老朋友们一直保持着联系。 去年11月习近平主席宣布“5年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项目后,兰蒂致信习近平主席,希望马斯卡廷高中也能参与其中。不久,兰蒂就收到了习近平主席的复信,表示欢迎马斯包養卡廷的学生们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 作为该项目第一批来华的美国中学生,马斯卡廷中学的20多名学生今年1月先后到北京、河北、上海等地交流访问。访问结束后,代表团学生特意致信习主席,讲述访华之行的喜悦心情,对邀请他们来华交流访问表示感谢。 在给他们的复信中,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有句俗语:百闻不如一见。1985年我第一次访问美国时,热情友好的美国人民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相信通过这次交流访问,你们对中国和中国人民也会有更直观、更深入的了解。” 2024年2月27日,中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举办庆祝中美建交45周年招待会,来自马斯卡廷中学的学生们在招待会上收到一份特殊礼物——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给他们的复信。新华社记者 徐静 摄 从美国伊利诺伊州北奈尔斯高中学生,到犹他州卡斯卡德小学学生,再到华盛顿州“美中青少年学生交流协会”和各界友好人士……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复信美国青少年和友好人士,表达了对加强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期许和勉励。 去年11月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后,两国民间往来更加活跃,一批交流项目蓬勃开展,友谊的种子在两国年轻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今年1月3日至12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青年学生代表团应邀到访北京、成都、深圳等城市,既探访文化历史古迹,也参观科技感十足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哥伦比亚大学学生威廉·西姆库表示:“我们同中国同龄人交流,无所不谈,彼此的了解更进一步。” 1月7日至13日,美国犹他州友好代表团应邀访华,卡斯卡德小学学生米丽娅姆·居布莱是代表团最年轻的一员。小姑娘走访了故宫博物院、复旦大学等地,体验了编钟、剪纸、京剧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直呼“我很喜欢中国,因为中国真的很酷!” “中包養行情美关系的未来是由人民创造的。越是困难的时候,越需要拉紧人民的纽带、增进人心的沟通,越需要更多的人站出来为中美关系鼓与呼。”包養习近平主席去年在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发表演讲时,深刻指明推动两国人民多走动、多来往、多交流的重要意义。 “邀请5万名学生来到中国,其意义已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想中国用这种方式真正展现了人民的热情好客和悠久的文化传统。”马斯卡廷中学初中部校长珍妮弗·李·弗里德利在今年初访华时这样表示。

携手前行共谋发展——写在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召开之际_中查包養国网

3月的博鳌,潮平海阔,绿意盎然。26日,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如期而至。 面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战,国际社会求和平、谋发展的呼声更加强烈。全球政商学界汇聚一堂,“亚洲与世界:共同的挑战,共同的责任”主题背后,有着共克时艰、共创未来的期盼与渴望。 2013年以来,习近平主席五次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发表主旨演讲,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亚洲和世界更美好未来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此次博鳌亚洲论坛是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首次举行的全线下年会。人们期待,论坛汇聚携手前行正能量,奏响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命运交响。 共担责任,以开放共赢凝聚共识 3月26日下午,博鳌国际会议中心一层东屿宴会厅,年会第一场分论坛开场前10分钟,会场内已座无虚席。 博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中心(2024年3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当前,世界站在新的十字路口:国际形势持续动荡,世界经济仍徘徊在低增长中,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多发,加强全球治理迫在眉睫……如何面对共同的挑战,怎样承担共同的责任备受关注。 从26日起的4天时间里,近2000名嘉宾聚首南海之滨,聚焦世界经济包養網心得、科技创新、社会发展、国际合作四大板块议题深入交流。从论坛到圆桌会、对话会,年会为各界人士提供增进了解、求同存异的机会。 博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中心和博鳌亚洲论坛大酒店。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在这里举行(2024年3月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李保东说,每个板块的议题均体现团结促发展这一主旨,通过深入探讨求证,直面挑战、共担责任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 于变局之中共谋出路、共促发展—— 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纵观全球,发展问题与安全问题错综交织。 博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中心的论坛年会标识(2024年3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博鳌亚洲论坛26日发布的《亚洲经包養济前景及一体化进程2024年度报告》指出,2024年仍将是全球经济动荡和分化的一年,亚洲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同时需要应对好内部挑战。 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潘基文说,在一个高度互联、全球化的世界,挑战风险的影响不会局限于某个国家或地区,而会跨越国界,蔓延开来。“我们必须团结一致,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 “减少贸易碎片化”“加快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破解安全难题、共促世界和平”……数十个议题聚焦世界发展的迫切问题;“必须阻止世界被拉进利己主义和单边主义怪圈”“通过合作来降低碎片化的代价”……多国嘉宾不约而同地表达了携手合作、共克时艰的共识。 在新起点上交流协作、共享智慧—— 科技创新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有力武器,共促创新合作是各方关切。“整体创新的协同才是新技术新产业发展壮大的保证。”中兴通讯董事长李自学以信息通信产业举例,数字领域技术密集、创新速度快,面向未来,更要打造开放共赢的生态体系、贯通上下游的创新配合。 博鳌东屿岛零碳休息区(2024年3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 绿色发展是时代的呼唤,碳减排、碳中和是国际合作重点之一。“在气候变暖等全球性问题面前,囿于地缘政治而放弃合作毫无用处。”澳大利亚福特斯克金属集团执行董事长安德鲁·福瑞斯特认为,要发挥绿色能源技术在遏制气候变化方面的关键作用,在全球范围内投资、创新与合作。 全球安全倡议、共同应对老龄化……这些议题凸显完善全球治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参会嘉宾期待,博鳌亚洲论坛发出的团结合作之声,为各国应对挑战、推动发展注入更多确定性。

新华全媒+丨在爸爸们修的足球场上踢一场村级联去九宮格共享空間赛_中国网

在马利村的足球场上,一个孩子在踢球,爸爸们在安装球门(1月20日摄)。 小樹屋 西藏昌都市洛隆县马利镇平均海拔约3700米,念青唐古拉山与他念他翁山环绕境内,怒江穿行其间。“马利镇第七届‘迎新杯’足時租場地球赛”在该镇马利村一座简易球场上展开。 “虽然还是尘土飞扬,但比以前已经好了不少。”嘎玛群個人空間美说。十年前,这里还是一块布满乱石的荒地。当时还是高中生的嘎玛群美便组织周边喜欢足球的孩子平整土地,插上木棍作球私密空間门,成为这座球场的雏形。 如今,嘎玛群美从西藏民族大学体育专业毕业,回乡成为了一名小学体育老师。喜欢踢球的孩子越来越多,家长也都希望有一座宽阔平整的球场供孩子们运动。于是,已为人父的嘎玛群美与村里的其他爸爸们带头翻分享新场地,组织球赛。筹措经费、购买物料、平整球场、修理设施…小班教學…在爸爸们的带动下,几乎全村人都参与进来建设球场。终于,今年比赛九宮格如期在翻新后的球场举行,吸引了周边12支队伍参加。村民们品尝着酥油茶和风干肉,席地观赛,共迎藏历新年,一场乡村球赛成为这座藏东小镇的“世界教學場地杯”。 目前,西藏全部74个县(区)都已拥有足球场,标准足球场的建设也在向基层乡镇拓展,仅洛隆县就有5人制、7人制和11人制足球场共6座,并计划新建、改造三个乡镇足球场。或许在不远的将来,马利村的爸爸们就能看到孩子们在家门口的绿茵场上驰骋。 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去九宮格共享会_中国网

    2024年3月5日(星期二)上午9时,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 赵乐际: 各位代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应出席代表2956人。今天的会议,出席2872人,缺席84人,出席人数符合法定人数。 2024-03-05 09:03:20 赵乐际: 现在我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 2024-03-05 09:03:30 赵乐际: 请全体起立。唱国歌。 2024-03-05 09:03:52 赵乐际: 请坐下。 2024-03-05 09:04:37 赵乐际: 各位代表:今天的全体会议有4项议程。 2024-03-05 09:05:07 赵乐际: 现在进行第一项议程,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下面请国务院总理李强同志作报告。 2024-03-05 09:05:46 中国网: 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 2024-03-05

省时间练箭,英国曾禁足球200年_中去九宮格国网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正举办得如火如荼,20支球队在绿茵场上为人们带来竞技盛宴。据“足球历史”网站报道,现代足球兴起于英国,拥有一教學場地段丰富的演变历史。如今的英国足球实力强劲,其4支球队即英格兰队、苏格兰队、威尔士队和北爱尔兰队,都能参加世界杯,但鲜有人知,这样一个传统足球强国也有“不提倡踢球”的时候,从14世纪到16世纪,当地的足球禁令断断续续施行近200年。 “市民在公共场地上争夺足球过于喧闹,还可能引发许多上帝禁止的罪恶,我们代表国王命令禁止这种游戏,违者将被监禁。”1314年,在英王爱德华二世的支持下,伦敦市长颁布法令,这是足球运动在英国被首次禁止。 当时英国的足球运动规则较为宽松,游戏玩家数量没有限制,在击球过程中可以使用工具,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没有专门的比赛场地,经常出现“一群人在公共场合拿着棍棒,对一个球你争我夺的情况”。 据英国历史网站“历史打击”记载,1280年,在英格兰诺森伯兰郡的一场比赛中,一名球员撞到对手的利器,不治身亡。1303年,一名牛津大学学生在学校东门大街玩足球,被利器刺伤,伤舞蹈場地势严重。诸多严重伤害事件引起当局注意,为确保社会治安,足球禁令出台实施。 1363講座年,英王爱德华三世也宣布禁止足球及相关游戏:“我们下令禁止任何投掷石头、木头和铁的行为;禁止足球或曲棍球;禁止斗鸡或者其他无聊的游戏,违者将被处以监禁。”但这次英王颁布足球禁令似乎并不只是为了社会治安九宮格,2年后,爱德华三世就颁布了《射箭法》,要求所有子民在周日练习射箭,并规定任何妨碍射箭的运动都是非法的。 1337年至1513年,正值英法百年战争、英国内部红白玫瑰战争之际,除了爱德华三世,理查二世、亨利四世等国王也认为足球运动妨碍他们的臣民练习射箭,便颁布法律予以阻止,因此英国足球断断续续被禁止长达近200年。 任何战争都需要强大的兵力支持,对于英格兰人来说,长弓是必不可少的,而一个合格长弓手的培养时间差不多需要2到3年。英格兰长弓约长2米,仅箭杆就长达90厘米,拉弓射箭无疑需要持弓人有很大力气,上阵瞄准杀敌更是需要长期大量的训练。英格兰长弓手基本来自自由民,也就是志愿兵,不算是国家的“职业军人”,所以这私密空間些自由民平时除了训练,还有更重要的谋生任务——干农活。如果大家都踢足球,训练不足,对于一味支出兵器补贴的国王来说就“得不偿失”了。 英国历史上的许多国王并不富裕,经常要向外借贷,战败就意味小樹屋着丧权、破产。或许在这些国王的眼里,踢足球就相当于当代学生玩电子游戏,是妥妥的不务正业浪费时间。

新华全媒+丨让每颗“去九宮格共享空間星星”闪闪发光_中国网

这是3月27日在深圳市自闭症研究会拍摄的“心青年”戴劲宇。29岁的戴劲宇2018年10月入职深圳市自闭症研究会,担時租空間任办公室职员,目前他時租會議主要负责扫描复印资料和室内消毒工作。 4月2日是第17个世界孤独症关注日,今年的主题是“全生涯服务,全方位关爱”。 家教 他们小时候被称为“星星的孩子”,长大后被称为個人空間“心青年”。“心青年”是指心智障碍青年,包括孤独症青年、唐氏青年、脑瘫青年等。 近年来共享會議室,随着社会共享空間更多的包容和理解,许多“心青年”有机会走上教學工作岗位,尝试力所能及的工作。看似简单的工作,对他们来说可能需要反复练习才能顺利完成,每一次尝试和提升,都能让他们面对未来时更加自信,每一个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都有机会让一颗“星星”闪光。 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教育部多措并举促进查甜心寶貝包養網高校毕业生就业_中国网

原标题:教育部多措并举促包養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部署各地各高校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实施“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通知》要求,要大力开拓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各地要持续深入开展“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提升访企拓岗工作实效。推进实施“万企进校园”计划,为毕业生提供更多优质岗位信息。全面推广使用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深入开展“24365携手促就业精准服务”。充分发挥全国就指委和行业协会作用,加强分行业分区域就业市场建设。加大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招聘推介力度,鼓励中小企业更多吸纳高校毕业生。 在发挥政策性岗位吸纳作用方面,《通知》明确,要推动各地各部门尽早安排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招考和各类升学、职业资格考试,为毕业生争取更多求职时间。大力挖掘基层就业空间,继续组织实施好“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拓展实施“城乡社区专项计划”“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鼓励各地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更多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就业创业。畅通入伍绿色通道,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 针对推进构建高质量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通知》指出,要把就业教育和观念引导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加强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修订完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遴选打造一批优秀就业指导课程和教材。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精准化、便捷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办好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强化就业实习实践,帮助学生增强就业能力、获取就包養網业机会。积极营造平等就业环境,切实维护毕业生就业权益。重点关注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等困难群体毕业生,建立帮扶工作台账,包養網“一对一”提供精准就业帮扶。深入实施“宏志助航计划”。推进对口开展就业帮扶援助。 《通知》还强调,要完善就业监测与评价反馈机制。要认真落实毕业去向登记制度,严格落实就业监测工作“四不准”“三不包養行情得”要求,确保就业数据真实准确。进一步完善就业工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破除单一评价导向,推动各地和高校全面提升就业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完善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包養深入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持续实施毕业生去向落实率红黄牌提示制度,引导高校及时优化调整学科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通知》,各地各高校要切实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逐级压实工作责任,确保就业安全稳定。认真落实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要求,按比例配备校级就业工作人员。大力开展就业总结宣传,推进就业政策宣传进园区、进企业、进高校、进社区,广泛宣传各地各高校和用人单位促就业的好经验、好做法,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良好氛围。 (记者唐芊尔)

推动美丽中国目标一步步变为现实查包養經驗_中国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1月11日发布。意见出台的背景是什么?提出了哪些重点任务?记者就此采访了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 问:意见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答: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资源压力较大、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的国情没有改变,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内生动力不足,包養網排名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污染物和碳排放总量仍居高位,部分区域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美丽中国建设任务依然艰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需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意见提出到2027年和到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的主要目标、重大任务和重大改革举措,这对于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为导向的美丽中国建设新格局,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态根基具有重大意义。 问:意见提出的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是什么? 答:在主要目标方面,锚定三个时间节点目标要求:到2027年,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包養網,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国家生态安全有效保障,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形成一批实践样板,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全面形成,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显著提升,国家生态安全更加稳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展望本世纪中叶,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重点领域实现深度脱碳,生态环境健康优美,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美丽中国全面建成。 同时,意见围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统筹推进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等领域内容,本着可行可达的原则,分别提出了到2027年和2035年的目标要求。 问:意见提出了哪些重点任务? 答:意见提出了以下方面的重点任务。 一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完善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统筹推进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 二是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以细颗粒物控制为主线,大力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持续推进重点海域综合治理,建设美丽河湖、美丽海湾。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深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强化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 三是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制度建设。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四是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健全国家生态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应对管理体系。确保核与辐射安全,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大力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 五是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样板。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推进以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为导向的美丽城市建设。统筹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 六是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全民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持续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 七是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强化激励政策,加强财税、金融、价格等支持。加强科技支撑,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加快实施减污降碳协同、生态保护修复等重大工程。 问:意见提出了哪些激励性政策举措? 答:意见从不同角度提出一揽子激励性政策举措,调动各方面共建共享美丽中国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改革创新方面。推行重点行业企业污水治理与排放水平绩效分级。加快构建环保信用监管包養網体系。完善以农业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经济激励政策,支持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整县推进畜禽粪污收集处理利用。 市场机制方面。把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纳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盘子。综合考虑企业能耗、环保绩效水平,完善高耗能行业阶梯电价制度。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公众参与方面。探索建立“碳普惠”等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园区、企业、社区、学校等基层单位开展绿色、清洁、零碳引领行动。 科技支撑方面。创新生态环境科技体制机制,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生态环境领域大科学装置和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创新平台。 问:如何抓好意见的组织实施? 答: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全面领导,完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制定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规定,建立覆盖全面、权责一致、奖惩分明、环环相扣的责任体系。 二是压实工作责任。制定分领域行动方案,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加快形成美丽中国建设实施体系和推进落实机制,推动任务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加强统筹协调、调度评估和监督管理。 三是强化宣传推广。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通过多种包養形式加强生态文明宣传,发布美丽中国建设白皮书。 四包養網是开展成效考核。适时将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过渡到美丽中国建设成效考核。 (新华社北京1月11日电 新华社记者)

河西走廊查包養心得绿洲生态建设和农业发展的若干思考与建议_中国发展门户网-国家发展门户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绿洲是干旱区的重要国土空间,是干旱区农业发展的核心地带。绿洲化是干旱区的重要地理过程之一,是干旱区农业开发与水资源利用的重要区域。在干旱区由于水资源的限制,总体上天然绿洲与人工绿洲存在相互消长的关系——在有限水资源条件下,人工绿洲规模的扩张必然导致天然绿洲用水量的缺失。失去天然绿洲的防护,人工绿洲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在干旱区区域尺度上,以流域为单元,以水资源为约束条件,考虑气候变化及绿洲稳定性、承载力、抗御干扰的能力,确定天然绿洲和人工绿洲比例,界定绿洲农业适度规模,成为绿洲乃至干旱区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 河西走廊既是我国东联西出的重要通道,也是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既是我国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又是西北地区典型灌溉农业区。经过70多年的建设,河西走廊在社会进步、交通条件、生态建设和农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但水资源越来越成为制约区域包養可持续发展的因子。1990年之前河西走廊绿洲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1990—2000年开始迅速扩张,2010年以来增幅仍很明显。河西走廊绿洲土地面积急速扩张加大了区域水土资源的匹配错位,农业生产用水严重挤占了生态用水比例,增加了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环境的不确定性,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潜在威胁。干旱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始终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之间博弈的关键,实现生态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平衡,是诸如河西走廊等水资源非常有限区域亟待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以河西走廊为例,在分析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生态环境变化和农业发展的相互关系,提出平衡一个区域有限水资源供给下的生态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原则和方法,为干旱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河西走廊绿洲发展与利用现状 河西走廊概况 河西走廊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东起古浪峡口,西至甘新交界处,长1000余公里,拥有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等三大内陆河流域,跨越青海、甘肃和内蒙古3个省份,总面积达27.6×104km2。河西走廊景观镶嵌生态类型多样、地形地貌包括南部的祁连山褶皱和阿尔金山断块、北部的阿拉善台块和北山(马鬃山)断块带、中部的坳陷等3个地理单元。其中,祁连山年降水量为200—800mm,是河西走廊地区内陆河的发源地,祁连山北麓每年平均向走廊平原区输送70.1×108m3地表水资源;走廊北山是龙首山、合黎山与马鬃山的统称,系长期剥蚀的中低山和残山,海拔低于2500m,大部分地区年降水不足150mm,不易形成地表径流;南北两山之间海拔1000—2600m的走廊是绿洲主要分布区(图1)。区内大黄山和黑山把走廊平原分成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3个相互独立的流域。 河西走廊水土资源状况 河西走廊平原区年降水量低于150mm,区域降水对水资源的贡献很小。地表水主要来源发源于祁连山脉的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近20年来各流域出山径流量呈现增加趋势(图2)。根据《甘肃省水资源公报》和《甘肃省第三次水资源调查》成果,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流域近20年平均水资源量分别为16.53×108m3、25.17×108m3和24.13×108m3,全域平均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共66.28×108m3。2019年,区域内人均水资源量约为1270m3,显著低于人均1700m3的国际警戒线和2100m3的全国平均水平。 通过对6期遥感数据的解译发现,河西走廊绿洲面积由1975年的1.48×104km2增加到2019年的2.14×104km2,呈现扩张趋势。其中,1990年前相对稳定,1990—2000年迅速扩张,2010年以来增幅显著(图3)。从土地利用类型来看,耕地是河西走廊绿洲规模扩张的主要贡献者,从1975年的0.99×104km2增加到2019年的1.46×104km2,增加47.4%,贡献绿洲面积扩张的70.7%;其次为草地和建设用地,分别贡献18.6%和6.7%。 河西走廊绿洲水资源利用状况 近20年河西走廊水资源利用特征是,生产用水总量和平均用水量下降,但地下水用量仍较大。2019年,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域总用水量分别为21.55×108 m3、34.6×108 m3、12.8×108 m3,较1999年减少了18.57%、0.23%、15.85%。石羊河、黑河、疏勒河等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也得到提升,每公顷农田灌溉用水量分别从1999年的10725m3、9435m3、15180m3,下降至2019年的7440m3、6435m3、8880m3。但是,石羊河地下水开采量由1999年的12.71×108m3下降到2019年的7.05×108m3,疏勒河流域由1999年的3.36×108m3下降到3.14×108m3,下降幅度分别为44.52%、6.56%;黑河流域地下水使用量出现增长趋势,由1999年的5.45×108m3提高至2019年的9.67×108m3,增加幅度为77.49%(图4)。总体上,受政策性干预与行业配置约束,河西走廊绿洲水资源短缺状况有所缓解,但在长期累积缺水问题和绿洲面积扩大共同驱动下,仍需开采地下水资源弥补地表来水的不足,结构性缺水仍是制约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 河西走廊绿洲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绿洲规模扩张超过了水资源的承载力 绿洲规模扩张是干旱区的主要问题,绿洲扩张较快地区既是干旱区人类活动最为频繁、人地关系最为敏感的区域,也是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的区域,已对区域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可持续性形成挑战与威胁。河西走廊绿洲规模扩张主要是耕地面积增加所致,耕地面积从1975年的0.99×104 km2增加到2019年的1.46×104km2,增加了47.4%,贡献了绿洲面积变化的70.7%;其中,石羊河流域表现得尤为明显,较高的人口密度加之人口数量的持续增加,导致流域内耕地快速增长。如果按照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69.9×108m3,多年平均农业用水占比83.34%,单位面积农田用水定额6000—6750m3/hm2匡算,则整个河西走廊灌溉农田面积应为0.82×104—0.92×104 km2,水资源承载耕地面积超出0.54×104—0.64×104 km2(表1)。因此,水资源总量有限情况下,绿洲规模扩张增加了区域农业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加剧区域水资源压力的同时挤压了生态用水,阻碍河西走廊绿洲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氮肥过量施用增加绿洲地下水污染风险 河西走廊传统绿洲农业具有单季农作物高产、化肥施用量和灌溉量较高的特点,尽管正在着力改变传统的“高产高水肥”的方式,但氮肥的过量施用导致浅层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增加的问题依然存在。据统计,河西走廊绿洲单季作物氮肥施用量超过450kg/hm2,甚至于部分区域为提高制种玉米收益达到600kg/hm2。绿洲土壤入渗率相对较高,导致氮肥容易随水分下渗;研究表明,在老绿洲土壤质量较好的区域氮肥损失率约为40%,在沙质土壤区域氮肥损失率可达61%,这加剧了河西走廊绿洲地下水氮污染风险。2015年张掖盆地浅层地下水硝酸盐浓度的平均值为49.46mg/L,为2004年的2.33倍;硝酸盐浓度最大值达283.32mg/L,为2004年最大值的1.88倍,超过了GB/T 14848—2017《地下水质量标准》中Ⅲ类水(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限量值(20mg/L)。2008年区域地下水硝态氮浓度超标率为32%,2018年已增加至40%,相较超出8%。因此,“过量氮肥投入维持农业高产”的农田水肥生产方式,造成了河西走廊部分地区硝态氮淋失和地下水硝态氮超标,增加了区域地下水硝态氮的污染风险。 目前防护林体系不能满足变化环境下的绿洲农业生产 河西走廊防护林是干旱区农田生态系统的重要屏障,在改善区域小气候、减轻和防御各种农业灾害、保证农业生产持续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干旱区生态建设工作不断深化、区域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转变,农田防护林的功能和作用发生了一定变化。目前的防护林体系已不能很好满足新形势下干旱区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需求。特别是随着河西走廊部分绿洲作物结构从以小麦为主调整为以玉米为主,对小麦生产影响严重的干热风已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气象灾害问题;现有50m左右宽度的防护林网设置导致林带附近玉米减产,不利于机械化操作和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等缺点显现。主要体现在:①由于林木树种单一、稳定性不高,导致防护林体系逐渐退化;②现有林网规格偏小,胁迫作物生长并制约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③干旱区地下水位下降及农业节水技术普及,使防护林水分补给受到限制;④绿洲面积不断扩张,原有防护林体系需进一步延展。因此,在河西走廊绿洲快速扩张背景下,原有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和水资源配置需要进一步优化,以适应新的绿洲格局,保护区域的生态安全和绿洲稳定。 长期地下水采补不平衡威胁区域生态安全  自从河西走廊内流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以来,地下水的开采量明显下降,但仍然不能恢复采补平衡。1999—2019年,河西走廊绿洲降水量和出山径流量明显增加,地下水超采现象得到一定遏制,但地下水位累积深度相对较低,超采面积较大,地下水超采和采补不平衡问题依然比较严重。数据显示,河西走廊绿洲降水量和年径流量处于增长趋势,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和嘉峪关等河西走廊5市降水量从1999年的64.15×108m3、11.15×108m3、95.25×108m3、160.69×108m3、1.14×108m3增长至2019年87.88×108m3、19.24×108m3、134.89×108m3、254.41×108m3、2.63×108m3;昌马河(昌马堡站)、黑河(莺落峡站)、杂木河(杂木寺)年径流量从1999年的12.85×108m3、16.22×108m3、1.678×108m3增长至2019年16.91×108m3、20.64×108m3、2.91×108m3。但从河西走廊用水量来看,2019年,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和嘉峪关等河西走廊5市用水总量分别为15.00×108m3、6.51×108m3、20.65×108m3、24.78×108m3和2.33×108m3,总量达到69.27×108m3。其中,地表水供给量分别为10.26×108m3、4.17×108m3、15.6×108m3、18.15×108m3和1.2×108m3,总量为49.38×108m3;地下水供给量分别为4.74×108m3、2.34×108m3、5.05×108m3、6.64×108m3和1.13×108m3,地下水供给总量为19.89×108m3。地下水持续开采和补充不及时导致地下水采补不平衡。2019年,河西走廊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且超采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酒泉、张掖、武威3市,超采区面积1.33×104km2,占甘肃省超采区面积的81%;金昌昌宁盆地超采区水位下降,降幅为1.94m,武威市民勤县、古浪县大靖盆地超采区降幅为1.16—1.19m,酒泉超采区降幅为1.17—2.33m。地表水资源能满足地区生产生活需求,以及地下水采补不平衡依然是河西走廊地区水资源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长此以往,区域地下水漏斗将持续形成,不仅影响着依赖浅层地下水的天然植被的稳定,而且对区域的生态安全构成威胁。 河西走廊绿洲发展建议 河西走廊绿洲水土资源匹配的原则与策略。①水土资源平衡原则。以水定绿洲规模,将区域地下水变化作为评估包養網绿洲可持续性的参考指标。以近20年流域平均水资源量、最大水资源量、最小水资源量为基础,以40%、60%、70%、80%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情景,将干旱区内流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作为约束条件,在水资源利用率不超过70%的情景下,确定流域尺度上人工绿洲的规模和农业发展,并将区域地下水位的动态稳定作为判别干旱区流域尺度绿洲可持续的参考指标。②生态和生产用水的界定原则。针对内陆河流水土资源匹配特征、地下水变化规律、社会经济状况和生物气候条件,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开展维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等不同要素生态服务功能提升的生态和生产用水的界定核算,并确定保障绿洲生态系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和生产用水量。③绿洲建设与生态保护原则。绿洲建设以生态用水为约束条件,确定绿洲人工补充灌溉植被的规模,以及利用局地降水再分配特征确定雨养天然植被的抚育和补植强度。根据以上原则,70%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情景下,河西走廊绿洲规模应保持在1.50×104km2,有效灌溉耕地上限为0.64×104 km2。 依据绿洲区位特点,合理配置水土资源,既要提升新垦绿洲农田的地力,更要保护老绿洲耕地。将绿洲由内向外划分为核心、边缘和防护3个功能区,构建“高值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的绿洲农业系统。核心区应以种植高效、高产值经济作物的“高值农业”为主体;新垦绿洲农田以推行“粮-饲”种植结构,结合一定规模养殖业的“循环农业”为主体。同时,减少老绿洲的非耕地化,将建设用地和其他空间上可替代的用地安排在绿洲边缘新垦区;将节水高效且对土地生产力要求不高的设施农业布局在绿洲边缘。 明晰流域水系功能定位,结合流域尺度生态环境和社会服务功能需求,合理分配上、中、下游用水模式和总量,将绿洲水资源的20%—30%作为生态用水。参考河西走廊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等流域历史自然属性,根据自然保护区、生物栖息、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包養、生态环境维护等重点功能区划分,考虑不同流域阶段的空间关系、周边开发强度和用地功能,分析流域内水系的社会服务功能需求,各流域上游地区以保持水源涵养能力为主,水资源利用量不超过10%;中游地区以实现区域社会经济服务功能为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为辅,水资源利用量控制在30%—40%;下游地区以保障生态系统稳定和区域生态安全为主,生产生活用水为辅,水资源利用量控制在20%—30%;剩余20%—40%的水资源量作为机动用水量。绿洲尺度上生态用水应该保证在20%—30%,用水区域重点布局在流域中下游地区。在绿洲生态用水总量约束下,优化绿洲系统林田湖草沙体系用水分配,将河西走廊每公顷绿洲用水量维持在6000—9000m3,以此确定绿洲包養防护体系的规模、结构和空间配置,实现有限水资源条件绿洲稳定和农包養網排名业可持续的目标。 加强荒漠植被原真性保护,尽量减少对荒漠植被的干扰,适当建立低耗水的荒漠河岸植被带和环沙漠边缘的雨养防沙体系,尽量在不改变局地水循环情况下开展干旱区生态建设。以加强荒漠植被原真性保护,减少对荒漠植被干扰为主要手段;不过分强调人工植被建设规模,综合考虑国防、经济、生态建设等重大战略需求,科学合理确定干旱区人工植被建设的区域、范围和规模。绿洲外围荒漠区以耐旱的“雨养植被”为主,减少选用速生的柳树、杨树、松树等高耗水树种。远离绿洲的荒漠区以保护天然荒漠植被为主,减少人工干预。在环巴丹吉林沙漠边缘,考虑重点生态功能保护、荒漠植被保护与恢复、人工绿洲生态建设、线状交通基础设施和片状工矿综合治理、新能源基地建设生态保护等,在保护原有荒漠植被的基础上,建设以乡土植物为主、就地取材设置沙障保护的雨养人工固沙植被,完善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相结合的环巴丹吉林沙漠边缘防沙体系。 加强河西走廊生态建设和农业发展的长期监测和定期评估,提出基于长期监测数据的适应性管理对策,不断提升干旱区绿洲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干旱区生态建设合理性论证的基础上,对其可行性和预期效益进行深入分析预估后制定长期规划,并对规划实施的效果进行长期监测和短期后评估,根据监测数据和后评估取得的认识制定管理对策,实行适应性管理。同时,建立科学的生态建设综合评估体系,评估建设效果(短期)、管护成效(中期)和生态效益(长期)。不断深化对生态建设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管护是否合理、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状态如何等认识,创新景观优化理论,集成生态服务提升技术与模式,提出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稳定的适应性管理策略,提高干旱区生态建设和生态系统管理水平。 (作者:赵文智、任珩、杜军、杨荣、杨淇越、刘鹄,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临泽内流河流域研究站;《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